99热精品69堂国产-97超级碰在线精品视频-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欧美日韩大尺码免费专区-最新国产三级在线不卡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视频-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色综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中文字幕免费在线看线人-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一語文導學范文

時間:2023-09-14 17:27:45

序論:在您撰寫高一語文導學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高一語文導學

第1篇

關鍵詞:語文教學;導學稿;設計原則

語文課堂教學是向?qū)W生傳授知識、進行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向每節(jié)課要質(zhì)量就成了語文教學所追求的共同目標。我校自前年春季推行“四步導學”教學法以來,在這變革的三年中,有成績也有不足,為使這種教學法取得更好的成績,今后我們設計導學稿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以綱為綱,以本為本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以綱為綱,以本為本”。任何新生事物的產(chǎn)生都是在摸索中前行的,“四步導學”教學法推行三年以來,通過與其他教師的交流、研討,實踐證明以前導學稿問題設計出現(xiàn)了遺漏,也就是說導學稿設計游離了課本。如在七年級第一次月考中,有一道題是:“昏睡了一冬的枯藤醒了。體會該句的妙處。妙在哪里?”這一問題實質(zhì)是考查修辭方法及其作用。課本第一單元第四課涉及此問題,由于備課時脫離教材,根本沒注意到這一問題,導致課堂雖忙,卻收效甚微。月考過后認真分析了考試情況,吃一塹,長一智,后來備課依據(jù)大綱要求。比如講授古詩時,詩詞鑒賞已成為考題類型之一,這其中“斷句、賞析名句、詩詞中心”是必考內(nèi)容,針對此情況我們在備課、設計導學稿時就加大力度對上述內(nèi)容的練習,學生在掌握答題方法之余,鑒賞能力、情感教育也得到提高。如在八年級下冊第一次月考中,考的就是鑒賞《過零丁洋》,學生掌握得很好。語文教學最優(yōu)化的含義是:教師有目的地選定語文教學內(nèi)容,對過程中各個因素進行優(yōu)化調(diào)控,以確保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教學任務,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今后的導學稿設計必須“以綱為綱,以本為本”,以確保忙而有效。

二、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一課時內(nèi)容一般只有一個或兩個重點,有的教師教學目標(重、難點)雖也有一二個,可在導學稿設計過程中內(nèi)容面面俱到,重點內(nèi)容不能重點處理,或者對重點內(nèi)容涉及的問題研究不夠,精力平均分配,導致一節(jié)課下來主次不分名,上課成了演課,導學稿成了課堂實錄。如教學《羅布泊,消失的仙湖》第1課時的學習目標為:(1)了解羅布泊消失的原因,感受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2)品味語言,培養(yǎng)概括要點和語言表達能力。我們在設計導學稿時除了體現(xiàn)上述目標的問題外,還設計了拓展延伸:胡楊訴衷腸。假如你就是昔日羅布泊邊的胡楊樹,你想對人類說些什么?并進行關于環(huán)保的詩歌朗誦。通過課堂實踐,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是該掌握的不能清楚了解、掌握,時間上平均分配,導致主次不分明,重點不突出。

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第2篇

As food is to the body, so is learning to the mind. Our bodies grow and muscles develop with the intake of adequate nutritious food. Likewise, we should keep learning day by day to maintain our keen mental power and expand our intellectual capacity. Constant learning supplies us with inexhaustible fuel for driving us to sharpen our power of reasoning, analysis, and judgment. Learning incessantly is the surest way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reliable warrant of success in times of uncertainty.

Once learning stops, vegetation sets in. It is a common fallacy to regard school as the only workshop for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On the contrary, learning should be a never ending process,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 With the world changing so fast, to cease learning for just a few days will make a person lag behind. What’ s worse, the animal instinct dormant deep in our sub-conscious will come to life, weakening our will to pursue our noble ideas, undermining our determination to sweep away obstacles to our success and strangling our desire for the refinement of our character. Lack of learning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stagnation of the mind, or even worse, its fossilization. Therefore, to stay mentally young, we have to take learning as a lifelong career.

食物之于身體,所以學習思想。我們的身體得以生長而肌肉得以發(fā)達的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的食物。同樣地,我們應該日復一日不斷地學習以保持我們敏銳的心智能力,并擴充我們的智力容量。不斷的學習提供我們用不盡的燃料,來驅(qū)使我們磨利我們的推理、分析和判斷。持續(xù)的學習是最可靠的方法與時俱進在信息時代,也是在變動的時代中成功的可靠保證。

一旦學習停止,植被。這是一個常見的謬誤作為學校知識的唯一場所。相反地,學習應該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從搖籃到墳墓。與世界變化的如此之快,停止學習幾天就將使人落后。什么更糟的是,蟄伏在我們潛意識深處的動物本能就會復活,削弱我們追求我們高貴的想法,破壞我們決心掃除障礙我們的成功和扼殺我們渴望的細化我們的品格。缺少學習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心靈的停滯,甚至更糟的是,它的僵化。因此,為了保持心理年輕,我們必須將學習作為終身職業(yè)。

第3篇

關鍵詞:以問導學;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8-0065-02

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基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意思是,學起于思,思起于疑。人們常把好的問題比喻為劈開思維荊棘的利劍、打開智慧山門的斧頭、進入知識倉庫的鑰匙。在新一輪的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巧妙設疑、以問導學,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實效起著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所謂以問導學,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和學會學習的方法,進而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學習的方法,并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以問導學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下面,筆者就如何在語文課堂的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運用以問導學的方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方面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1.以問導學要抓好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西方學者德加默曾說:"提問得好即教得好。"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設計問題的目的在于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并且把課文的知識點串在一起,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通過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動,逐漸生成一個知識網(wǎng)絡,從而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要注重在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滲透以問導學的教學方法。

1.1 設問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新課開始,教師可以通過有目的、有方向的設置問題,提出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問題,引起學生頭腦中的認知沖突,留下懸念,刺激學生的求知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fā)學生釋疑而探究的動機,進而導入新課。如教學《蘇州園林》時,可從漫談一些城市的美稱,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入手,先提問學生說:"我國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稱,例如我們廣州可叫羊城、花城,南昌可叫英雄城,南京叫石頭城,重慶叫山城……那么蘇州叫什么城?同學們猜猜?(老師在正板書位置上寫"蘇州"二字)學生會爭相回答:"園林城!"于是,老師順勢在"蘇州"二字后面寫上"園林"二字。這樣,引導學生在感受新知識的樂趣中導入新課,話語不多,卻使學生心里豁然開朗,興味盎然,增加了學習新課的驅(qū)動力,急于走進課文了解蘇州的園林的特色。又如《我的叔叔于勒》,全文是通過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由"盼"到"躲"的描寫來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教學時就可以從課題切入:"于勒"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在菲利普夫婦眼里又是怎樣一個人,有過哪些稱呼變化,是什么主宰著這些變化?……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靈魂。題眼則是課題中的關鍵詞,抓住了題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這樣緊扣課題精心設問,突出重點,著眼教材的整體把握,覆蓋面廣,起著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并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除了可以利用課題來設計問題導入新課外, 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假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既激活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又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時,上課伊始,老師提出兩個問題:①在你前進的道路上,一個垮塌下來的大石頭擋住去路,你是想辦法搬掉大石頭,還是繞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擋住了你的視線和出路,你是選擇挖掉屋前的大山,還是選擇搬家?學生熱烈的討論問題,老師借勢導入:讓我們來看看古人的做法吧――《愚公移山》。

1.2 課中提問,啟發(fā)思維能力。在授課的過程中,有的老師喋喋不休地講,學生渾渾噩噩地聽;教師零敲碎打地問,學生簡單機械的答……整個講授過程是沉悶而無效的。其實老師不妨結(jié)合文本,從多角度設計問題,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2.1 抓住主要內(nèi)容提問。在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進一步感知文本主要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的需要來設計問題。如在教授《楊修之死》一文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是一名導演,想拍一部講述楊修一生的影片,你會選擇哪幾個鏡頭?請你先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這樣的問題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任務情景,他們的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自然就有興趣去閱讀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進而去歸納概括。

1.2.2 抓理解的關鍵處提問。錢夢龍老師說:"每堂教讀課,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自讀中的所惑之處,精心設計問題,或以一個大問題領起諸多小問題,或按教讀順序?qū)訉釉O問。問題提得好,猶如一顆石子投向平靜的水面,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他在教《愚公移山》一文,在解釋"孀妻"、"遺男"兩個詞語時,提問學生:這個孩子去幫助愚公移山,是他的爸爸讓他去的嗎?"學生笑了,繼而不約而同的說出答案。這樣的巧問,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有極大的調(diào)動了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積極性。

1.2.3 從細節(jié)描寫處提問。文章中的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令人嘆服,它對刻畫人物、塑造形象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作用,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抓住課文中的一些細節(jié),細細地加以品味和探究,并以此為"抓手"設計問題。教《孔乙己》時,講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酒店時的情形,可從"他用這手慢慢地走去了"而就孔乙己的"手"讓學生思考:小說中孔乙己的手有哪些用途?學生討論將會發(fā)現(xiàn),孔乙己的手除了抄東西賺點錢之外,有四種特殊用途:蘸酒寫字,偷竊東西,書寫服辯,代腳"走路"??滓壹哼@個寫得一手好字的人,最后表現(xiàn)其長處的機會竟是丁舉人面前寫服辯書,他那雙本應具有謀生本領的手,最終竟成為爬向死亡的工具??梢?,作者對孔乙己的手的描寫,深刻地表現(xiàn)了孔乙己的悲劇。

1.2.4 借助寫作背景資料提問。背景資料是指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相關資料,一般包括作者的寫作時期、寫作目的等。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補充背景資料,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較好的教學目的。在教《石壕吏》這首詩時,學生理解賞析得很順利,圍繞"怒"和"苦"二字,強烈感受到吏的殘暴和老婦的凄慘可憐。老師問學生:"為什么石壕吏不抓杜甫呢?"此問一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激烈討論,各抒己見,但所說的答案似乎都不能說服對方。最后,一學生說:"老師在給我們介紹寫作背景時說過,杜甫當時的身份是任華州司功參軍,是朝廷命官,所以不用服兵役。"其他學生恍然大悟。由此,學生也意識到了背景資料在理解課文時所起的重要作用了。

1.3 小結(jié)歸納中提問,鞏固升華。小結(jié)是課堂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對整個課堂教學起著提綱攀領、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堂完整的語文課教學,小結(jié)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在課堂小結(jié)環(huán)節(jié)中提問,更能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升華學生的思想感情,也為學生的復習鞏固提供導向。在教授《智取生辰綱》一文小結(jié)時,有的老師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①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他們的"智"主要體現(xiàn)在哪里?②有人說楊志確實無"智",你同意嗎?這兩個問題涉及了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人物形象的分析、描寫方法等諸多方面,引導了學生深入挖掘文本,并結(jié)合文章的主題進行歸納概括,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曹劌論戰(zhàn)》中"魯莊公"的形象,在小結(jié)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魯莊公是個明君還是昏君?學生通過分析揣摩,辯論比較,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對魯莊公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認識,明白了塑造這么人物是為了襯托曹劌"遠謀"的性格品質(zhì),顯現(xiàn)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更加由衷的佩服他,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同時也學會了分析人物形象要從多個角度去考慮的方法。

可見,以問導學,是重要而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門藝術,問題設計得好,教學環(huán)節(jié)會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層層遞進,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能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

2.以問導學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滲透以問導學的教學方法時,要更好的發(fā)揮其作用,老師也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2.1 吃透教材是前提。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實際教學中提問得當,才能吸引學生。教師課前必須認真?zhèn)湔n,熟悉教材,吃透教材,這是設計出好的課堂提問的前提。所謂吃透教材,就是教師理清了課文的思路,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了課文的寫作特點。然后,教師把自己的理解和課堂學習重點變成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這也就是學生為什么可以在有限的課堂內(nèi)能有較多收獲的原因。

2.2 講究技巧是關鍵。老師設計的問題時要講究技巧,才能設計出合理又有實效性的問題,例如:

(1)要有目的性。在有限的時間里,抓住重點,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2)要有啟發(fā)性。強調(diào)教師要引導、鼓勵、啟發(fā)學生,啟發(fā)性提問能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能力。

(3)要有趣味性。教師要巧于設問,引起學生的好奇,促使學生在生疑、解疑的過程中獲得解決新知識的能力,在體味思考和尋求解答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智慧的潛在力量,激發(fā)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教師的提問要觸及學生的心理,激起學生疑慮,使學生產(chǎn)生投入欲望。

(4)要有層次性、系統(tǒng)性。教師要按教材和學生認識發(fā)展的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遠及近、由簡到繁的設計問題,先提問認知理解性問題,分析綜合性問題次之,創(chuàng)造評價性問題在后。也可以簡單地說先了解是什么的問題,然后在探究為什么的問題,最后分析怎樣做的問題。

(5)要面向全體。課堂提問要注意輻射面,既抓住點又顧及面,既要讓成績好的同學發(fā)言,又要讓成績一般的、差的同學發(fā)言,以點代面,充分調(diào)動各類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2.3 平等對話重評價。在一問一答的課堂交流中,首先要建立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所謂'對話',就是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相遇,通過兩者之間'對話'式的相互作用,達到學生自主和自由發(fā)展的目的。在'對話'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不再是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民主、充滿愛心的雙向交流關系。""對話"的本質(zhì)不是用一種觀點來反對另一種觀點,也不是將一種觀點強加于另一種觀點之上,而是一種"共享",是師生之間共享知識、共享經(jīng)驗、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等。在一個氣氛平等寬松的課堂環(huán)境里,即使問題比較難,學生也不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而是會積極主動的去求索,,在心理上他們會產(chǎn)生一種"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應,會用思考的方式參與課堂。這樣的課堂才是成功的課堂。對于學生的回答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要把握好評價尺度,對正確和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回答給予表揚和肯定,使評價用得恰到好處,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對一般性的回答可以點個頭,舉個大拇指等。

2.4 提問語言要規(guī)范。在提問時,教師的語言在遣詞造句方面要講究語法,要符合語法規(guī)律,在敘述事例方面要符合邏輯,不出或少出錯誤。要注意簡潔、正確、完整、周密。

"教師當然須教,而尤致力于導",以問導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失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以問導學,其課堂教學過程實際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目標所要求的。如果能夠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就可及時喚起學生的注意,創(chuàng)造積極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優(yōu)化課堂結(jié)構(gòu),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思考,啟迪智能,最終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語文月刊》2010年第9期、2011第7期

[2] 《中學語文教學》2010第9、12期、

第4篇

關鍵詞:問題鏈 語文課堂效益 提問方式

“問題鏈”是教師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的已有知識或經(jīng)驗,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將要產(chǎn)生或可能產(chǎn)生的困惑,將教材知識轉(zhuǎn)換成為層次鮮明、具有系統(tǒng)性的一連串的教學問題。教學中的“問題鏈”,對學生學法的形成有較強的導向作用,是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一種有效控制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策略。①

“問題鏈導學”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特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獲取并運用知識,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問題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學習方法的掌握,從而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下面列出我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中總結(jié)出的幾種常用的“問題鏈導學”的提問方式,以供同仁商討。

一、集中式提問

集中式提問是指教師緊扣教材內(nèi)容,圍繞學習目標,將零散問題聚焦到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以利于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同時,組織一連串問題,構(gòu)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的“問題鏈”。這種“問題鏈”具有較大的容量,大到舉綱提要,統(tǒng)率全篇,小至能解決某個具體問題。

如:《我與地壇》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通過初讀,根據(jù)課文的重點提出問題:“文章第三節(jié)寫‘地壇為我準備好了一切’,在作者殘廢了雙腿失魂落魄的時候,地壇究竟為作者準備好了什么?”這個問題需要學生仔細讀課文,通過分析才能回答。學生認真地讀了課文后,利用已有的知識,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順利完成了學習重點。

二、啟發(fā)式提問

啟發(fā)式提問能減少學生在學習時對教師的依賴,它能使學生在學習時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

如:學習了魯迅的作品《祝福》后,老師可以向?qū)W生提出:“迫害祥林嫂致死的真正兇手是誰呢?”這種“問題鏈”的設計,有助于揭示小說的主題。

三、迂回式提問

迂回式提問即不按習慣思維從正面設問,而從問題的側(cè)面入手,問此而意彼,引導學生從更寬泛的意義上去思考問題。

如:學習《品質(zhì)》這篇課文時,主題的揭示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提問的方式直接影響學生對問題的關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請看下列三問:

1.作者通過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2.造成鞋匠格斯拉悲慘命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鞋匠格斯拉的悲劇是格斯拉自己一手造成的”,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以上三問,都是在引導學生分析小說的主題,①過于平實、直露,沒有太多的吸引力。②與情節(jié)結(jié)合,學生會關注人物悲劇命運的自身原因和社會原因。③從表面“責任”的追究入手,更多關注情節(jié),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通過對作品的表象本質(zhì)的分析,最終解決核心問題。它好就好在激活興趣,引發(fā)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正確地引導學生鑒賞作品,而不是機械地貼“標簽”。

四、階梯式提問

“階梯式提問”是從提問的深度上考慮的,是指教師的提問要注重問題之間的坡度和深度,所提的問題不能是重復無效的,要注意問題之間的層次,形成的“問題鏈”是呈“階梯式”的。“階梯式提問”可以讓學生的思考是由表及里的,養(yǎng)成從機械記憶到深層思考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度。②

如:在學習《項脊軒志》一課時,教師圍繞著“讓學生學會敘事、抒情散文的閱讀賞析”這一目標,可以設計三個“階梯式”的問題:1.“文章中作者回憶了哪幾件事?哪幾個人物?”2.“流露出怎樣的感情?”3.“選材是如何表現(xiàn)主旨的?選材的特點是什么?”這樣由淺入深的三個層次的提問,使學生從情感上的感受和渲染,到理解文章在寫作上善于從日?,嵤轮羞x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jié)來抒寫感情,得出文章所具有的“事細情真”的特點。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鏈”,以問題為主線,使語文課堂教學成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有助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及學習主動性。但教師只做到單向發(fā)問還不夠,還應投石激浪,讓學生展開激烈討論,使語文教學真正呈現(xiàn)自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教師只有不斷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能力逐步得到提高。③教師要掌握提問的技巧,合理巧妙地運用“問題鏈導學”,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必定能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益?!?/p>

參考文獻:

1.王后雄.“問題鏈”的類型及教學功能.教育科學研究.2010.5.

第5篇

關鍵詞:詞匯教學;異域文化導入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168-02

英語單詞是音形義的結(jié)合,而大多數(shù)的教師在詞匯教學中只是簡單地將音形義灌輸給學生,導致學生課后對每個單詞僅做一些機械化的記憶。這樣的教與學最終只會導致對單詞音形義的剝離,遺忘速度快以及對詞匯教學毫無興趣。英語中大部分單詞蘊含著豐富的英美文化,如果在詞匯教學中錯失了對學生進行異域文化的導入,結(jié)合英美文化來加深學生對單詞的印象,同時結(jié)合詞匯,向?qū)W生介紹異域文化,詞匯教學也不會了然無趣。

1.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進行異域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1.1當前詞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誤區(qū)。大多數(shù)高中英語教師在講解生詞時只是孤立地講解單詞的意思,搭配或者例句,忽視了單詞在語篇中的功能以及單詞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致使學生們不能全面地立體化地掌握和理解詞匯。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也以為學習詞匯就是簡單掌握好單詞的音、形、義,認為只要機械地記住單詞的意思,就會讀懂每篇文章。學習單詞的過程對他們來說就是枯燥無味的重復。

1.2片面孤立的詞匯教學所產(chǎn)生的影響。這種孤立片面的詞匯教學會產(chǎn)生不少負面影響。首先,學生對詞匯學習的興趣不足,缺乏積極主動性。而靠機械重復記憶的單詞也容易遺忘或錯記。此外,在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測試和操練中,學生們會出現(xiàn)很多因為不了解單詞的文化內(nèi)涵而產(chǎn)生的問題。

2.高中詞匯教學中異域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

2.1關注文化中的詞匯空缺。作為語言的基本要素,英語詞匯當然會明顯廣泛反映了文化差異。有些英語詞匯在漢語中能找到對應的詞,所以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不會遇到文化有關的障礙。但是,因為中西國家文化、歷史地理、的不同,也有一部分詞在另一種文化中找不到對應的詞。這種現(xiàn)象叫:"詞匯空缺"。而還有一部分詞雖然能夠找到對應詞,但是因為詞義聯(lián)想和文化意象的差異,可能出現(xiàn)語義的不同。例如Hamlet, waterloo, monk, hippie。所以教師在講解這類詞匯的時候必須結(jié)合英美的文化向?qū)W生傳遞這些詞匯所蘊含的意思。

2.2關注英漢詞匯的語義和文化內(nèi)涵的不對等。英漢詞匯的語義和文化內(nèi)涵的不對等主要表現(xiàn)在概念意義,內(nèi)涵意義和搭配意義上。

概念意義是一個詞的基本意義,它是抽象的語客觀事物不發(fā)生直接的聯(lián)系。作為交際的核心因素,不正確理解詞的概念意義,就會引起交際沖突,譬如:peasant(農(nóng)民)。大部分高中學生在看到這個單詞時都會自然而然地把它與中文中農(nóng)民對等起來。其實,peasant 與漢語中的"農(nóng)民"所體現(xiàn)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并且可能有不同的涵義。中文中的"農(nóng)民"是中性詞,而英語中的"peasant"很可能有貶義。同樣漢語中的"政治家"也不可以直接翻譯成politician,因為這個詞也帶有貶義,而譯成"statesman", 在英美式英語中都較妥。所以教師在講授這些詞的時候必須讓學生明確這些詞的概念意義。

內(nèi)涵意義是人們在概念意義的基礎上通過聯(lián)想而獲得的一種隱含意義或者說是超出純概念意義之外的意義。詞匯的內(nèi)涵意義與不同的文化緊密相關。英語的"顏色"詞匯大都蘊含豐富的"特色"文化。例如:提到"紅"這個詞,無論是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喜慶日子或慶?;顒佑嘘P。所以英語中有red-letter days (紀念日,喜慶的日子)。在中國和西方一些英語國家的日歷中,一般像圣誕節(jié)等節(jié)日都是用紅色標明的。又如: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意為(鋪展紅地毯)隆重地歡迎某人。在英語中,紅色除了表示"喜慶",還可表示某種情感,如:become red- faced, 或者Her face turned red, 表示"不好意思"。

搭配意義主要是指詞與詞之間橫向組合關系,搭配也常常是約定俗成的。中國的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往往習慣把母語的搭配規(guī)律套用到英語學習中去,造成許多中式的詞組。而教師想讓學生掌握地道的英語,并避免在寫作中寫出中式英語,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英語的搭配。比如:我們所熟悉的"紅茶",在英語中應該用"black tea",英語中的濃咖啡則是"black coffee",而漢語中的"濃茶"在英語中則是" strong tea "。漢語常說"很多人口",而英語則是"large population",此外,"繁忙的交通"則習慣用 "heavy traffic"。

所以高中學生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關注英漢詞匯搭配的差別,在平常的閱讀中很容易望文生義,產(chǎn)生誤解的。

2.3關注詞匯的來源。英語中的大部分詞都有其文化來源。教師在講解詞匯,尤其是一些較長較難記憶的詞時,可以通過介紹詞匯來源來加深學生對單詞的理解和記憶。比如:在北師大的英語教材中曾出現(xiàn)過Xmas,大部分老師在講解是都只是簡單地介紹這是Christmas 的簡體。但學生對其來源還是一無所知。其實X 從公元1100年起就一直被用來代表Christ(基督),當時Christianity (基督教)寫成Xianity, 以后縮略為Xianity.

Xmas 中的X乃出自Christ 的希臘語對應詞的首字母X, 這也使得一些作家認為,Xmas 中的X象征十字架。Xmas 屬非正式用語,常用于私人信件或便條中,也用于廣告招貼或圣誕賀卡以及需要節(jié)省篇幅的地方,如報紙的大標題。

第6篇

論文摘要:本文從堅持就業(yè)導向的高度,以高職培養(yǎng)目標和市場人才需求為切人點,說明了高職院校開設語文課程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頗具新意的教學觀點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思路。

在高職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怎樣適應各行各業(yè)對高職畢業(yè)生人文素質(zhì)(包括語文能力)的要求、高職院校的語文應該如何“以就業(yè)為導向”來進行教學,已經(jīng)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根據(jù)近年來從事就業(yè)指導工作和就業(yè)需求調(diào)研的情況,筆者認為:高職院校語文課教學必須立足市場需求,突出針對性和適用性。強調(diào)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zhì)和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以提高他們的就業(yè)競爭能力。唯有如此,高職院校的畢業(yè)生才能真正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一、高職院校開設語文課程的必要性

在教學實踐中,語文課程包括現(xiàn)代漢語、應用文、文學鑒賞、寫作基礎、演講與口才等學習和使用母語的內(nèi)容。從辦學層次看,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合格的高職畢業(yè)生除了要掌握較高的專業(yè)技能外.還應該在各種素質(zhì)和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達到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一般要求,其中包括基本的人文素質(zhì)和語文能力的要求。高職院校開設語文課程,正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在這方面的素質(zhì)和能力。高職畢業(yè)生將來從事某一職業(yè)時,其專業(yè)知識的運用和專業(yè)技能的發(fā)揮,往往與個人的政治修養(yǎng)、職業(yè)道德、人文素質(zhì)、心理狀態(tài)、身體情況等非專業(yè)方面的因素有很大關系。有一定人文素質(zhì)的高職畢業(yè)生,可以在職業(yè)活動中發(fā)掘出工作的樂趣和生活的真諦。會自覺將工作與人生的意義有機地融為一體,從而在職業(yè)活動中取得突破、做出成績。所以在高職教育中,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培養(yǎng)、人文素質(zhì)的提高這三方面,應該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協(xié)調(diào)進行。對用人單位的調(diào)查表明.高職畢業(yè)生大多在第一線從事技能性、服務性或管理性工作,他們的位置常常處于工作紐帶的中間或聯(lián)系環(huán)節(jié)。對用人單位來說.無論是上下情況的溝通與傳達.還是日常工作的順利進行,發(fā)揮這條紐帶的正常功能很重要。這就要求學生除了具備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素質(zhì)和語文能力。顯然,一個羞于啟齒或懶得動筆、害怕與人打交道的高職畢業(yè)生,在工作中必然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如果讓這樣的人走上工作崗位.高職院校培養(yǎng)合格高技能人才的任務就會變成一句空話。事實上,大多數(shù)用人單位在選用高職畢業(yè)生時,都非常看重他們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在這里,市場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為了提高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競爭能力,使他們在“雙向選擇”中處于主動,并在就業(yè)后能盡快適應崗位要求,高職院校開設語文課程就非常有必要。這也是筆者提出“基于就業(yè)導向的高職語文教學觀”之初衷。

二、商職院校語文課程的現(xiàn)狀及改革思路

毋庸諱言.語文課程目前在高職院校中的處境很檻尬。根據(jù)調(diào)查.大部分高職院校特別是工科類高職院校,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并不開設語文課程。就是在極少數(shù)開設語文課程的高職院校中.此類課程也往往僅以選修課或考查課的形式出現(xiàn),課時少且常被擠占。教研活動比較冷清,人氣低迷,地位不高。雖然近幾年不斷有入呼吁要改變現(xiàn)狀,但收效甚微。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大部分高職院校由中職學校升格而來,其中工科學校居多,傳統(tǒng)上就不重視語文課程;二是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新形式,出現(xiàn)時間不太長,各高職院校的領導層對語文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三是如果開設語文課程,部分高職院校存在師資不夠的問題.要引進教師又會增加學校負擔。面對這種“重專業(yè)技術,輕人文素養(yǎng)”的局面,如果再不警醒并有所改革,不僅會耽誤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工作。而且會直接影響到高職畢業(yè)生的擇業(yè)和就業(yè)。高職院校要適應市場需求。就須把開設語文課程放到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高度上來認識,并堅持就業(yè)導向。積極對待,妥善籌劃。筆者的觀點是:在工科類的高職院校中.語文課程可以作為必選課(或考查課)安排。在文科類或經(jīng)濟類高職院校中.語文課程應該是必修課。學生在學習專業(yè)技能的過程中.懂得一點語文知識.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zhì)。經(jīng)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點滴人心.對他們今后的成長、成才必定會起很大作用。要堅決反對那種“只會技術沒文化”的現(xiàn)象在高職院校中泛濫。實際情況表明:高職畢業(yè)生掌握某種技能.雖然可以解決吃飯的問題。但不可能有更大發(fā)展;只有那些既掌握了一定技能又有一定人文素養(yǎng)的高職畢業(yè)生.才可能在成才的路上走得更遠。德國前總理科爾說過:“德國經(jīng)濟嘴飛的關鍵。不是因為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了大批有技術的勞動者.而是因為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了大量高素質(zhì)的合格公民?!?/p>

三、對矗職院校開設語文課程的操作建議

在高職院校中開設語文課程.首先要調(diào)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特別要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高職生源相對較差。大部分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一直處于被動狀態(tài)。學習動力不足,更談不上積極參與。對他們來說,如果真正搞明白學習語文課程的重大意義。不只是把它作為單純的工具課來學習,而是當成就業(yè)以后的立身之本,真正轉(zhuǎn)變了觀念。學習的動力與興趣就會上升。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多次強調(diào):“務必啟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敝挥挟攲W生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與教師形成互動.“教師主導”的積極作用才能顯現(xiàn).課堂教學這盤棋才能走得活,學習才能收到效果。否則?!疤觐^挑子一邊熱”,根本無法達到目的。

第7篇

關鍵詞:語文學科;記憶力;訓練

記憶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因為記憶,人類的文明得以傳承;因為記憶,歷史的輝煌得以延續(xù);因為記憶,美好的情感代代相傳。

我們從記事起,就端坐在課堂里,學習人類先輩們殫精竭慮、血汗教訓得來的文化精華,以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推動歷史文明的車輪前進貢獻一份力。語文的唐詩宋詞、散文小說,數(shù)學的公式原理、方法思路,外語的單詞語法、句式表達,物化的現(xiàn)象原理、定理步驟……一切一切,除了理解、練習,記憶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

記憶在文科性的語文學習中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優(yōu)美的古詩名篇,字詞的讀音書寫,以及復雜枯燥的語法知識,都需要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記憶能力,在記誦的基礎上掌握知識。

一、人的記憶力是有個體差異的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老師布置的適量的語文的背誦和默寫任務,大部分同學都能保質(zhì)保量按時完成,可是總有這么一些學生“消極怠工”,背默十分艱難,似乎忘性也大,很是讓人傷腦筋。有些平時很乖巧認真的孩子,完成記憶任務時卻拖拖拉拉、磨磨蹭蹭。說他們回家貪玩,也真是委屈他們,回家是背了,但是記不??;有的當天背熟了,第二天就忘了。還有些學生理科成績出奇地好,背書默寫卻總是困難,文科成績不理想,影響了他們的整體發(fā)展??粗麄冋嬲\為記誦苦惱的臉,你能說他們偷懶嗎?

美國波斯頓大學醫(yī)學院教授霍華德?加德納認為孩子具有七種智能。智商測試僅僅集中體現(xiàn)了其中兩種智能――語言智能和數(shù)學邏輯智能,但是其它五種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也是同樣重要的。應該承認人的記憶力是有差別的,不同的人,對于數(shù)字、文章、名字等,需要直接記憶的東西,在認知上確實存在差異。但記憶力差異并不一定就是能力上的差異,方法、習慣和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記憶力培養(yǎng)中同樣很重要。有些學生因記憶任務完成得較慢,自己又不加倍勤奮,就會拉大與同學的差距,進而覺得自己笨,否定自己,厭惡學習。長此以往,就會對自己喪失信心,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記憶力通過訓練是可以提高的

據(jù)意大利《晚郵報》報道,意大利一所大學三名教授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挑選了一位記憶中等的青年學生,讓他每星期接受三至五天、每天一小時、背誦由三個數(shù)至四個數(shù)組成的數(shù)字訓練。每次訓練前,他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誦前次所記的訓練。就讓他再增加一組數(shù)字。經(jīng)過二十個月約二百三十小時的訓練,他起初能熟記七個數(shù),以后增加到八十個互不相關的數(shù),而且在每次練習時幾乎能記住80%的新數(shù)字,使得他的記憶力能同一些具有特殊記憶力的專家媲美。過不了記憶關的學生如果不采取個性化的??梢?,記憶力通過訓練是可以提高的,而訓練是要講究科學方法的。事實上,古今中外的許多名人學者都通過各種方法來鍛煉自己的記憶力。馬克思從少年時代開始,堅持不斷地用一種自己不太熟悉的外語去背誦詩歌,有意識地鍛煉記憶力;列夫?托爾斯泰也是采用背誦的方式鍛煉記憶力。他說:“背誦是記憶力的體操?!泵刻煸绯浚紘栏褚笞约簭娪浺恍﹩卧~或其他方面的東西,以增強記憶力。宋代詞人李清照采用與丈夫比賽競猜某典故出自某書的方式,在興趣盎然的娛樂中,鞏固了知識,增強了記憶。

三、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記憶力的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對于一些記憶力不夠強的學生,是可以采取一些個性化的訓練方法來塑造提高的。教師除了給他們壓力,強制他們完成背誦任務外,更應授之以漁,平時給他們記憶方法的科學指導,養(yǎng)成良好的記憶習慣,訓練提高他們的記憶能力。

1.最重要的是要樹立能夠記憶的自信。記憶時如果沒有自信,腦細胞的活動將會受到抑制,記憶力便會遲鈍,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抑制效果”。腦細胞的活動受到抑制,反過來又造成無法記憶,致使更加沒有自信,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擁有自信,使記憶演變成為良性循環(huán),再加上刻苦的努力,經(jīng)過鍛煉記憶力就能變好。希臘大雄辯家的狄摩西尼斯曾為口吃苦惱,但是由于有充分的自信,加上超過別人數(shù)倍的努力,才有了日后的成就。

對于那些記憶較慢的學生,筆者對他們完成記憶任務的情況給予特別關注,對他們化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點滴進步給予表揚,鼓勵他們堅持不懈。平時用事例和心理學知識開導他們,多記多背是可以提高記憶力的,功到自然成。班里一個很認真的女生,初一時背誦默寫明顯不如別人,但她很努力。到了初二,她已和其他同學一樣能順利默寫和背誦,默寫還經(jīng)常是滿分,從突出的差到突出的好,這種身邊的例子更有說服力,榜樣的力量使其他學生樹立了信心。

2.記憶力的培養(yǎng)要掌握科學的方法。升入初中的學生比小學生心智成熟,能夠理解記憶。相對于機械記憶,理解記憶的記憶量更大,記憶速度更快,遺忘率更低。初中生隨著學習科目的增多,記憶的內(nèi)容明顯增多,難度也增大,所以,必須引導他們變機械記憶為理解記憶。

對于記憶的材料,筆者在課堂上總是講通講透,層層分析,形成系統(tǒng),有時系統(tǒng)的板書也有利于對內(nèi)容的理解和把握。

根據(jù)心理學原理,記憶的一個特點是,記憶量大,速度慢,遺忘少;記憶量小,速度快,遺忘多。對于較長的背誦片斷,筆者指導學生用化整為零的方法來記憶。例如:背誦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老山界》中的一段景物描寫:半夜里,忽然醒來,才覺得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著顫。把毯子卷得更緊些把身子蜷起來,還是睡不著。天上閃爍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綴著的寶石,它跟我們這樣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樣矗立在面前。四圍的山把這山谷包圍得象一口井。上邊和下邊有幾堆火沒有熄;凍醒了的同志們圍著火堆小聲地談著話。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象春蠶在咀嚼桑葉,象野馬在平原上奔馳,象山泉在嗚咽,象波濤在澎湃。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

課上,師生集體賞析。全段一、二句寫感覺――冷,第一句正面描寫,第二句側(cè)面描寫。兩分鐘時間,讀熟背誦。第三―六句是視覺描寫,三“景”一“人”:三句比喻描寫了星星、山峰和山谷,再寫到“凍醒了的同志們”。給一段時間讀熟會背。繼續(xù)分析第三層次的聽覺描寫,一句寂靜引出聲響,兩句“極……極……”,四句比喻句“像……”。第三層次背誦。再加一句結(jié)尾,該小節(jié)的層次就清晰地印在腦中。化整為零,一句兩句背熟,再化零為整,先小整再大整,腦中有個系統(tǒng),將背熟的句子聯(lián)系起來,一段文章就背出來了。遇到拗口出錯的句子,讓學生連讀五到十遍。在課堂上,部分同學就能完成背誦。

對系統(tǒng)的細致分解有利于內(nèi)容的理解,再一句一句背誦,記憶量小,學生背誦很快,也很有積極性;連句成段,連接前后,知識構(gòu)成系統(tǒng),遺忘就少,掌握得比較牢固。一步一步的過程,學生掌握的很快,記憶的難題很快攻克。這種方法對其他背誦任務同樣適用。

3.記憶過程要強調(diào)正確率。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也稱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為主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xù)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chǎn)生的作用更強。

因此在背誦默寫時要注意“首因效應”,同學間互背,當堂示范背誦,都應將學生背誦不注意的地方指出來,默寫時將學生易錯、難寫的地方指出來,強調(diào)加深印象,以保證默寫的正確率。對于學生易錯易混淆的知識,要講解清楚,理解了的知識就不易犯錯。比如學生容易將“躊躇”寫成“躇躊”,那就要說明字后邊是漢字音旁,韻母相同。這些提醒比錯后改正更能防止產(chǎn)生意識上的混淆。

4.記憶的關鍵是及時鞏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總結(jié)了遺忘發(fā)展的規(guī)律:遺忘進程是不均衡的,在識記的最初遺忘很快,以后逐漸變緩,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幾乎就不再遺忘了。即遺忘發(fā)展是“先快后慢”的。